丹凤县:“三联三促”优势互补放大“组团式”帮扶效应

时间:2023-04-07 17:37:53 来源:丹凤县委组织部 阅读数:

近年来,为解决全县医疗专业教师匮乏、医企供需对接不充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等实际问题,丹凤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协调联络优势,抢抓“组团式”帮扶工作机遇,通过医校联合、医企联建、校企联动,创新搭建“医校企”协作平台,初步实现了人才共育、产业发展、产教融合。

医校联合 促人才共育

“心脏按压,一定要注意找准按压部位。”讲台上,南京市第一医院挂任丹凤县人民医院院长高应东,一边向县职教中心康养专业学生讲解紧急救治医疗知识,一边演示动作要点。这是苏陕协作丹凤帮扶团队提出“组团式”融合帮扶计划,提振职业教育发展的首堂培训。  

“康养产业是全市重点打造的朝阳产业,蕴含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据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挂任丹凤县职教中心校长杭金章介绍,2022年以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陕西旅游烹饪学院、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对口帮扶丹凤县职校,对该校的专业建设具有很强指导意义。但是,在专业医疗知识方面,学生和老师的知识储备还不够。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专业差就想办法补起来。我们不是专业的,就请懂专业的来做。”苏陕协作丹凤帮扶工作队队长,挂职担任丹凤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薛伟说,“整合苏陕两地优质资源进行‘融合式’帮扶,以医疗护理专业为试点,开展医疗、教育‘组团式’融合帮扶计划,探寻一条通过发挥学校和医院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的融合发展之路,进行‘医校联合’。”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得到高应东院长等各方帮扶专家的大力支持。2022年10月9日,首堂培训正式在县职教中心中开课,同时丹凤县人民医院和丹凤县职教中心还签订了为期3年的融合发展帮扶协议。

截至目前,丹凤县人民医院医疗帮扶团队已在县职教中心开展基础护理实训、内外科护理、儿科护理、急诊护理、中医护理、药物基础与应用等专业授课160多节,举办康复技能培训活动3次,见习学生96人次。

医企联建 促产业发展

“从现在起,我们丹凤人用上了我们自己基地种植的秦岭道地中药材。”丹凤县人民医院药剂科负责人自豪地说。

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是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帮扶丹凤县联络组牵线建成的全市首家中药材物流基地和中药材储备库。受疫情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生产的部分中药饮片及中药丸散膏在库积压。在县委组织部的牵线搭桥下,县人民医院与该公司顺利签订了中药制剂购销合同,有效缓解了公司药品销售难题。疫情期间,新雨丹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按照县医院提供的预防新冠中药药方,加班加点熬制中药汤剂5400多份,为全县抗击新冠疫情、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作出了贡献。  

通过“医企联建”,既解决了新雨丹中药材公司销路难等问题,又促进了县医院与新雨丹中药材公司在中药饮片、功能食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和中药配方颗粒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县医院累计采购新雨丹中药材中药汤剂达50多种、采购额达100多万元,共建中医馆1个,签订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材深加工协议,共同促进了全县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化发展。

校企联动 促产教融合

“像发出这种声音,明显就是发动机故障……”近日,在丹凤县永顺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实训基地,20多名来自丹凤县职教中心的学生在企业维修技师的指导下,学习汽车维修实操技术。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他们将接受数十次这样的实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丹凤职教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通过与新雨丹公司共建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举办专家讲座和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县职教中心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县职教中心还与鑫圣源、永顺汽贸等本土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常态化开展“教学诊断改进”“教学常规管理”结对研修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据了解,县职教中心还选派6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南京有关企业跟岗学习,外聘18名优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校任教,与南京奇瑞汽车、新雨丹中药材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200多名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合编新能源汽车维修教材,不断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

通过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逐步建立起校企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了县职教中心的办学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县职教中心已与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2个,企业提供就业实习岗位135个。

“三联三促”融合发展是丹凤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成效的缩影,帮扶干部人才围绕全县科技、医疗、教育发展需求,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为丹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至目前,医疗“组团式”帮扶帮助填补技术空白5项、推进骨科、神经内科等5个中心建设,教育“组团式”帮扶帮助共建教学团队10个、名师工作室2个、联合教研平台9个,科技特派团帮助解决食用菌生产大棚湿度控制等15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引进“益生909”肉鸡等16个优质品种、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5场次、121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