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五维驱动”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近年来,子长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紧紧围绕能源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以“管、引、育、用、留”五个维度为抓手,多措并举,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领航,制度筑基,“管才”机制优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专家+一把手责任制”管理模式,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责任到人”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各部门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先要抓人才”的理念,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9372名,通过党员发展、荣誉评选等举措强化政治引领,修订完善《子长市加快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制度保障推动人才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靶向发力,产才融合,“引才”成效凸显。围绕政策、产业和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构建“政策+资金+服务”三位一体引才体系,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每年落实200万元政策待遇,提升政策吸引力。围绕煤炭、农业等重点产业、教育科技领域,柔性引进63名专家教授,布局1个院士和6个专家工作站,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共建智慧农业试验基地,加速产学研融合进程,促进智能农业技术等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构,紧扣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成功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23名;立足教育医疗领域,编制紧缺人才目录,通过多元招录渠道刚性引进134名人才,实现人才总量与结构双优化。
多维培育,精准赋能,“育才”质量跃升。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以“师带徒”模式培育本土人才梯队,充分激发“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名家名师名医培优”“校地合作能力提升”三大工程,精准输送500余名骨干人才参与研学深造,成功推选薯业开发中心李亚军成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访问研修,以人才为纽带深化校地合作,实现本土人才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服务民生,“用才”效能释放。大力建设20个本土人才服务站、26个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评定本土领军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62人,选派67名科技特派员和2名法人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本土优秀人才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技术推广上的引领作用。坚持人才工作与民生实事紧密结合,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对49名一线优秀人才和1名高层次人才提拔重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院士(专家)团队聚焦产业与民生需求,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赋能发展,武强、陈正余、潘凤荣等多个团队在煤炭绿色转型、农业技术升级等领域取得突破,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沈舒文团队下沉医疗资源,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优质服务,这些实践将高端智力转化为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的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暖心服务,尊才爱才,“留才”生态升级。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大厅,实现政策咨询、档案管理等业务“一窗通办”,推行“专窗办理、专人负责、全程跟踪、限时办结”的闭环服务模式,年服务超4000人次。建立市级领导结对联系机制,实行政策扶持、编制保障、资源配置“三个优先”,对人才需求“一事一议”。开发160个就业见习岗位并发放补助150余万元。每年春节对各类人才进行慰问,通过省级媒体宣传人才经验、表彰优秀人才等活动,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
通过“管、引、育、用、留”五维驱动,子长市已构建起人才汇聚、活力迸发的良好人才生态。下一步,子长市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更高质量的人才工作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战略目标注入持久动力,奋力谱写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