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至,万物生。
料峭的春寒刚刚褪去,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满广袤的沃野,暖意融融;樱桃大棚种植基地,粉白的花簇挂满枝头,翠嫩果珠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意盎然;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网络带货直播间,“土味”与“网感”交织,推动铜川土特产走向全国。
2024年,铜川市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扎实开展铜川先锋行动,以“四讲四比”推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抓党建、促振兴,持续为基层减负、为干部赋能,广大干部甩开膀子加油干,乡村“群雁”扎根田地、辛勤耕耘,“雁阵效应”持续释放,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不断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强机制转作风,乡村振兴增活力。“这里的游玩项目很多,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我们一家吃喝住行都很方便,体验真是太棒了!”春节期间,西安市游客高先生带着家人来到王益区黄堡镇“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游玩时,兴奋地说道。
春节期间,改造升级后的“秦人村落”迎来了大批游客,从大年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时间就接待了近6万人次。焕然一新的商铺、丰富的游乐设施、井然有序的管理,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秦人村落”的火爆背后,是我市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断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乡村产业“活”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
“四讲四比”搭平台,将“四讲四比”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路径,搭建“四级书记”共商共谋共建平台,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千万工程”推进工作专班,结合以“四定”统筹落实“四下基层”,推动各级干部在一线讲政策比思路、讲产业比增收、讲建设比项目、讲治理比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四个清单”抓落实,建立市级成员单位2024年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事硬事清单、区县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年度重要事项清单、乡镇党委书记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村党组织书记承诺事项清单“四个清单”,14名市级领导、36个市级单位“一对一”包抓“千万工程”示范村(重点村),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对重点任务实行年初明责、年中督责、年末评责,进一步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一支堪当重任的基层干部队伍。
按照省委深化“三个年”活动总体部署,我市紧扣转作风、提能力、强落实三大任务,以“三学三树六提升”为抓手,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以优良作风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新活力。
为基层减负,让基层轻装前行。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清理市县签订责任状事项8项,清退乡镇(街道)借调干部112名,清理村级组织制度、牌子5239个,明确了43项村级小微权力事项和26项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清单、14个村(社区)挂牌指导目录、21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清单,为基层干部腾出大量精力抓落实,让基层干部安心干事、舒心创业。
为干部赋能,促干部实干担当。实施“讲看练干”链式培训和“专业赋能”工程,建立“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战演练”高效培训模式,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55场次,参训党员干部5775人。通过干部轮岗锻炼、专业培训、业务竞赛等方式,着力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广大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勇于担当、善作善成。
农村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建强组织体系,织密组织网络,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组织架构,确保党的领导延伸到农村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深入实施“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对96个“一类”村党组织抓示范引领,223个“二类”村党组织抓提质创优,40个“三类”村党组织抓攻坚补短,2024年50个村由二类村晋升为一类村,22个三类村晋升为二类村。制定《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五项措施》,建立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动态监测整顿制度,2024年整顿软弱涣散村17个,有效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力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制定一类、二类、三类建设标准,采取“核心功能区+基层功能区+拓展功能区”的构建模式,对标牌标识的种类、规格、位置等进行统一规范,精减挂牌57.2%,41个村建成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着力打造有温度、聚人气的党群服务阵地。
抓“头雁”,带“群雁”,乡村振兴添动能。新春伊始,在耀州区董家河镇凤柳村村委会,凤柳村党委书记何继宏像往常一样向“头雁”导师、董家河镇王家砭村党委书记王科介绍着村上的近况,谈论着工作中的大事小情。
新的一年,如何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王科也为何继宏指点迷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两村每月举办一场联建共建活动,共同探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在王科的帮带下,凤柳村“两委”班子拧成了一股绳,不但整治了人居环境,改造了旧房,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乡村“颜值”,而且捋顺了干群关系,走出了一条融村又融心的发展之路。凤柳村建成2024年“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成为全省首批以工代赈村民自建试点、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何继宏当选市党代表。
“头雁”导师王科帮带何继宏,是铜川实施“头雁”导师帮带制,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24年,我市紧扣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忠诚可靠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实施“头雁”导师帮带、“雁阵培育”工程、“雏雁计划”等一揽子措施,坚持分级分类全覆盖实战实训,让干部素质强起来、实干劲头提起来、振兴脚步快起来。
精心选聘“头雁”,导师帮带促成长。从优秀镇村党组织书记中选聘36名“头雁”导师,针对帮带对象岗位特点和短板弱项,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组团式帮带模式,签订帮带协议,精准帮带软弱涣散村、矛盾纠纷突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聚焦实践课题,组织开展以帮悟新思想、带境界情怀,帮抓新班子、带组织建设,帮践新理念、带兴村治社,帮向下扎根、带服务群众,帮提精气神、带过硬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五帮五带”活动。组织帮带双方到浙江、山东、西安等地培训,开展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教育,组织乡村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举办擂台比武44场、现场观摩活动22场次。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带,让基层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持续帮带“强雁”,雁阵培育强队伍。建立三级雁阵梯队,制定“选、育、管、用、引”五方面17条措施,持续在政治上激励、待遇上保障、发展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组织“强雁”破难攻坚,引导他们积极在乡村振兴一线挑重担、破难题、促发展。一批优秀村干部倾力做好苹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土特产”文章,“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和“孟姜塬鲜桃”等品牌效应逐步扩大,乡村振兴的质量和速度实现“双提升”。近年来,全市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人员51名,推荐村干部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374名,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热情和活力。全市4个区县工作入选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个村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入选中组部“全国村典型案例”。
着力培育“雏雁”,精准招引强活力。聚焦破解农村党建“力量不足”问题,推行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和村级后备队伍“雏雁计划”。在春节等重要节点开展返乡企业家座谈会、致富带头人话振兴、返乡人才回引等活动,落实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创业借贷、担保、贴息、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支持政策,一人一策制定培养帮带计划,采取设岗定责跟岗学习、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等措施,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一线培养锻炼,共确定228名“雏雁计划”选育对象,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491名、村“两委”后备力量1124名,优先从村级后备力量中选任干部135名。
经济强,村庄美,乡村振兴展新颜。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一场活力满满的直播正在进行。“家人们看过来!这瓶香菇酱可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金字招牌’!”镜头前,驻村第一书记蔡欣含与村干部搭档手捧香菇酱,一边试吃一边讲述着“香菇小镇”的创业故事。接地气的产品介绍、有趣的驻村故事分享,使直播间人气不断攀升,网友纷纷点赞下单。这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正是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带动作用。
2023年春,印台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成立,让原本分散在各村的驻村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第一书记姜兴健说:“产业联盟就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推进抓党建促振兴工作,实现乡村强、农民富。”
目前,我市已整合50名第一书记资源力量,成立联盟党支部,建立了苹果、花椒、食用菌等7个联盟党小组,成立“壹农联盟”电商公司,搭建“秦齐甄选”直播带货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提升铜川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同时,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左右。构建“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推行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走进耀州区照金镇北梁村,整洁的村庄环境、宽敞的柏油马路、美丽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260元。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新建了52座香菇大棚,改造了70亩高山苹果,今年就能有收益,群众致富的渠道更宽了。”北梁村党支部书记杜新龙指着新落成的香菇大棚介绍说。
集体经济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乡村治理更要让为民服务优起来。
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县委备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四议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等制度,通过定权力、定流程、定责任、定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1529个党建网格作用,创新推行“一室一会一所一队”模式,开创乡村治理新路径;组织各村设立“一约四会”,健全完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攻坚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等模式,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6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村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成10个国家级文明村、12个省级文明村和114个市级文明村,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如今的铜川,一幅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铜川人民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
记者手记
过去一年,从直播间的热情推介,到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从乡间民宿的袅袅炊烟,到文化广场的欢声笑语,铜川大地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一个个产业基地拔地而起,一批批致富项目落地生根,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扮靓了乡村“面子”,更筑牢了发展“里子”,这一切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是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带来的欣欣向荣。
选好“头雁”,带强队伍,我市推行的“头雁”系列工程,让基层干部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以“秦人村落”等项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活力,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党建强,则乡村兴。如今,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开展铜川先锋行动正在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热情活力,凝聚起党建引领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未来,铜川将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更强的党建力量托举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